珍惜「小而美、 小而真」的教会
2020-07-24
◎王乃纯(拿撒勒人会员树林教会传道)
近一、两年来,台湾教会界对教会存在的价值与影响力提出反思,有人提出创立「微型教会」的构思。但是相对于教会界的「主流思想」,整个教会的发展与建构仍然倾向「数大便是美」方向前进。在这样的思维下,中小型教会究竟应当如何自处?或者套句所谓大教会常用的术语,中小型教会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命定」?
中小型教会如何找到定位
我们在神学理念上都很清楚,教会的规模不论大小都有存在的价值与使命,但是在实际牧养与运作中,我们又有往大发展的倾向。在这样拉扯的张力中,小型教会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在探索的过程中,《小堂会大启示》一书可以给许多小型教会的牧者和主内肢体许多反思,引导读者回到教会的本质,从而找出自己的方向与功能。
就如本书的副标题─「回归圣道与圣礼」,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谈论小型教会的主日讲道与各样圣礼(包括洗礼、婚礼、丧礼等)。本书在导论中就指出,「这是一本关于小型教会崇拜和讲道的书」,而作者所指称的小型教会是指「会友名册上只有二百人或以下的教会」。
以台湾的现况来说,一百多人至两百人的教会,或许不会被列入「小型教会」中,可能会将之视为「中型教会」。但以现今的教会主流是定睛在千人教会的趋势而言,本书所谈及的内容仍然值得许多(应该说大部分)教会的牧者阅读与思考。
帮助会友肯定存在意义
本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就点出许多小型教会的问题,作者指出,「小型教会主要是针对神职,特别是宗派领袖构成问题。」更糟糕的是,「很多小型教会的平信徒竟都接受了一个观念,相信他们的教会实际上比大型教会逊色。」
因此,在谈论小型教会的价值与功能时,首要做的可能不是讨论小型教会能做什幺,而是思考小型教会如何让所有的会友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与主流思想中的千人教会倾向是截然不同的。
从神学反思,甚至重回初代教会的模组,我们可以肯定,对于教会的定义不在于人数的多寡及堂会的大小。因而对于一些小型教会的牧者和会友想要根据主流思潮改变教会,作者剀切地提醒,「任何渴望改变的过程,都必须首先按小型教会的现况接纳它,同时接纳它的优点和弱点。」
所以,「牧者需要问的问题不是:我可以怎样改变这间教会?而是:我可以怎样帮助小型教会尽可能有效地见证和服事?」
这点提醒对一些小型教会的牧者来说,可能是忽略许久的问题。当一些小型教会的牧者跟着主流思潮往大迈进时,几乎就忽略了自己本身现阶段能做的事情,甚至让现有的功能完全停摆,大部分的心力都花在一个「未来愿景」上,这对台湾大部分教会来说,其实是个危机。
小型教会最能彰显的神学实践
作者指出,身为小型教会的牧者和会友,对于教会的发展就要「用小思想」。固然小型教会的资源和能见度不能和大教会相比,但是小型教会也有许多内涵是大教会无法触及,甚至必须在小型教会中才能彰显的。作者认为,在小型教会中举行的主日讲道和各样圣礼最能彰显神学内涵与神学实践。
对于现今的主流思想认为,教会必须要更多地走入社区、影响社会,作者指出:「其他牧养活动可能是宝贵的,甚至是必须的。但人们知道,如果牧者在星期日的讲道和崇拜中不能帮助他们,好好带领他们到上帝那里,这牧者在其他需要牧者的教会活动中─作为组织主管、组织社区活动者、社会工作者或好朋友,基本上都不能帮助他们。」
这个观点或许不能让所有小型教会的牧者认同,但是却让我们想起初代教会十二使徒的意见:「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是。」
许多牧者可以发现,在实际的牧养中,即使身处一间百人以下的小型教会,也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要走向社区才能发挥教会的功能,在台湾尤其如此,但是在各样事工的轻重缓急与时间分配,牧者们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些省思。
家的氛围是优势也有盲点
小型教会有其存在的价值与优势,作者指出,小型教会更容易塑造一种「家」的氛围,但这也可能成为小型教会的盲点。因为「家」不是每个人可以随意加入的,并须经过「收纳」才能成为家中的成员。但是小型教会却比大型教会容易产生「排外」,这是小型教会在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障碍。
针对这样的盲点,作者认为在小型教会中进行的各样圣礼,可以让会友更多的参与,从而提升对「家」的认同。小型教会进行的各样圣礼有其特殊的价值与功能,其所产生的凝聚力可能是大型教会达不到的,这是小型教会值得珍惜之处。
书 名:《小堂会,大启示–回归圣道与圣礼》
(Preaching and Worship in the Small Church)
作 者:韦利蒙,韦尔逊合着(William H. Willimon, Robert L. Wilson)
译 者:陈永财
出版社:基道出版社